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六)


人看來對立的事物和概念,在猶太人眼中是可以放在一起的。這讓我想起一句經文:「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在神的帶領下,所有事情都可以成為美好的事情。因此不論我們得意時、失意時;喜樂時、憂傷時;光明時、黑暗時,只要想起神的愛和計劃,就有能力繼續走下去。



第六章
對立的概念 平衡地並存

猶太信仰看世上萬物都在神的主權下結合在一起。因為萬物這樣結合為一,所以猶太信仰有能力把看起來對立的概念放在一起。

舉例說,我們怎樣同時愛上帝和怕上帝?在自然的世界裡,愛和怕這兩種情緒似乎互相矛盾。然而,猶太信仰看這兩種相輔相成,人必須有這兩樣,才能和神有正確的關係。在希伯來文裡,「怕上帝」的意思是敬畏上帝。你如果不深刻地愛上帝,就不能真正怕上帝或敬畏上帝。你如果不真正地怕或敬畏上帝的威嚴,就不能深刻地愛上帝。

把對立的概念結合為一,詩篇有一個很清楚的例子:「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也是我的願望: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裏默想。」(詩27:4 CNET版本)默想的原文是levaker,也有拜訪的意思。猶太智者問道,「如果您事實上一生在上帝面前生活,又怎可以拜訪上帝?如果你正在拜訪上帝,就不是住在那裡吧?」智慧在於把這兩個詞語結合在一起。我們必須成為這樣的人:我們生命的每一天都活在神面前,然而永不失去作為訪客對祂的敬畏。

有一則古老的格言提議人可以分別有兩張字條:1 - 「我算不得甚麼。我是宇宙裏的塵埃。在莊嚴偉大的上帝面前,我是無關緊要的微塵。」2 - 「我是宇宙裏一個重要的、有特點的人,我的上帝創造我是有目標和計劃的。」人眼裏看來對立的事,從神的角度看來卻是匯聚在一起的。

信和行為
這樣融合的另一個例子關於信和行為。猶太學者並不把信和行為區分開來:兩者是連在一起的。猶太人並不能明白一些基督徒群體怎麼會持續地辯論到底該把生命建基於信,還是建基於行為,仿佛這兩種生命在爭鬥。

猶太人甚至無從入手瞭解兩者怎麼會有矛盾。猶太的思想主張,如果信沒有影響和指導你的行為、行動和工作,你就不可能活一個建基於信的生命。沒有好行為、就不可能有信;沒有信,就不可能有好行為。

喜樂和憂傷
猶太人就是這樣把看起來對立的兩個概念融合在一起。當猶太人面對喜樂和憂傷、生命和死亡、拆毀和重建時,這樣的融合也出現在他們的意識裡。

喜樂和憂傷碰在一起,在聖經年曆裡十分明顯。贖罪日那段日子有敬畏和威嚴,之後很快就是住棚節的喜樂日子。緊接著敬畏和懼怕的,是快樂歡欣。

光明與黑暗
「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賽45:7)

所有事物都是上帝為祂神聖旨意而創造和塑造的。就算邪惡也獲容許,用來推進神的計畫。因此,猶太人受命要為所有事稱頌神,甚至包括看來悲慘的事。他們並不知道種種事情的最終目的,只能在種種事情裡繼續向前走,把這些事重塑為美善和喜樂,或者引導向美善和喜樂。

如果我們要真正明白猶太思想,就需要明白這種把對立概念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猶太思想裡充滿這樣的融合。在神的掌管之下,所有事都匯聚在一起。有了對立,種種觀念和方向大抵會變得比較純正,界定得比較清楚。由於所有事物都在神的主權之下,所有事物必然受引導邁向同一個目的。人類要做的,是要探索和找出事物之間的連結,以及這個共同目的。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五)


教會最近有一本新書:《獨一的完全人》。這本書闡釋了耶穌基督的角色,他不是神,不是雅偉,而是地上惟一的完全人。一般基督徒認為耶穌基督是神,猶太人相信彌賽亞是人,是天父在地上的代表。正如在書中的第一章寫道:「謙卑是所有屬靈事情的關鍵」,相信我們需要是不斷謙卑自己。



第五章
關於彌賽亞的一些觀念

猶太人和基督徒都使用「彌賽亞」這個詞語,但所指的意思其實並不相同。猶太人看彌賽亞為多個救贖工具裡的一個,而不是救贖的目的。猶太人相信的是上帝,不是彌賽亞。猶太人相信,在彌賽亞時代上帝會膏立一個人,作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

猶太人不相信彌賽亞有神性。他們看他為一位受到神感動的君王,代表上帝的終極掌權。

作者認為,雙方的分歧在於對贖罪的理解。基督徒相信「沒有血就不能贖罪」。基督教神學主張:有祭牲流血是贖罪必須的,因此彌賽亞是終極的祭物,贖所有的罪。但按猶太人的理解,他們不相信一定要流血才能除去罪。固然,從前人帶祭物去獻祭時,方式必需符合那種祭的要求,包括祭牲要流血,血要倒在祭壇等。但去到利未記時,人如果不夠錢買綿羊羔或山羊作祭物,就可以獻兩隻斑鳩或兩隻雛鴿;如果沒有能力買兩隻斑鳩或兩隻雛鴿,就要獻麵粉作祭物。(利5:11-13)麵粉這種祭物並沒有血,但也可以贖罪。明顯地不是血在贖罪,而是心的奉獻。

神不需要祭物,祂要我們親近祂,而我們藉著獻祭來親近祂。如大衛王以禱告懇求轉向神,並且祈求自己的罪得贖。在沒有獻祭和流血的情況下,神悅納了大衛王的禱告(詩51:15-17)。又如希西家王知道神命定他快要死,他就以破碎的心向上帝禱告,神就收回成命(賽38)。希西家贖了自己的罪,繼續活下去。在這件事上,並沒有人獻上任何帶血的贖罪祭。

許多人錯誤地以為,聖殿被毀之後,猶太人就以禱告來代替獻祭制度。禱告在獻祭制度設立以前就已經存在。從前的人獻祭時祈禱,獻祭之後也祈禱,一直以來都有人禱告。獻祭制度不是禱告的前身,而是禱告的一種形式。

雙方對彌賽亞的分歧在於:彌賽亞會做些什麼,他的任務是什麼。

基督教相信彌賽亞是上帝有神性的兒子,是上帝自己在肉身顯現,是一個贖罪祭。猶太人不指望彌賽亞來贖罪。他們相信彌賽亞是一個受膏的人,一位有極高素質的地上君王,獲揀選去代表上帝的王國,帶領人類走過彌賽亞時代。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四)


我們常常不肯定神是否聽我們的禱告。但其實神是恆常向我們說話,只是我們沒有恆常在聽。作為認識神的兒女,祂希望我們成為什麼人?在猶太人的理解中,天父並非期望人能夠完全,而是想我們變得聖潔,還有我們想要像祂,是一份這樣親密、緊靠的關係。



第四章
LiShmoa,聽

學習聽
LiShmoa聽是舊約聖經裡差不多最重要的一個字眼。希伯來文的「聽」包括聆聽和聽從這兩個意思。

神藉著說話創造了世界,所以,聽上帝、聽祂的話就等於完滿地滿足祂的創造。上帝把祂創造的行動本身描述為「說話」的行動。

上帝恆常向我們說話,只是我們沒有恆常在聽。祂等待著我們聽祂正在說的話,等待著我們轉向祂。

「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申6:4

先聆聽,然後才說話。
聆聽,不要定下任何條件。
聆聽,為著要學習。

作僕人
猶太人對忠誠的觀念還有另一個元素,就是作僕人。作見証人的最住方法是作僕人。猶太人相信,所有人的責任是要成為上帝的器皿,成為一個配得上這身分、甘心樂意的僕人來遵行神的計劃。

我們在天上的父
猶太人擁有的,或者渴慕的,是連結於他們的天父,Avinu SheBashamyim。我要成為我天上父親和君王的一個器皿,並且緊靠祂和祂的旨意,這是身為有信仰的猶太人的全部人生。

上帝完全掌控著萬事,祂留給我們人類做的,是抉擇要不要緊靠祂,要不要敬畏上帝。上帝把自己的呼喚放在世界裏,但是讓人選擇聽從或不理會。

要明白宇宙的創造主是我們的父親是關鍵因素,使我們有能力回家。不論我們感到如何不配,也不能讓這感覺成為我們與神之間的障礙。

上帝用的語言
「人就是上帝用的語言」。根據猶太人的理解,我們在這世界上的任務是要彰顯敬畏上帝的性情,並且成為祂臨在的一個器皿。我們就是這樣成為上帝的語言。於是,我們的任務就是,做一切事情時都代表祂的聖潔和聖名。猶太人的理解中,上帝並非期望人能夠完全,而是想我們變得聖潔,我們想要像祂,這個過程比目的地更為重要。

傳揚祂的榮耀
「耶和華的榮耀從城中上升、停在城東的那座山上。」西11:23看似矛盾,似乎說上帝的臨在離開了聖殿山。但這不可能發生,因神清楚宣告過祂的臨在永遠留在那裡。

「榮耀」這個字的原文是Kavod,與「臨在」Shechina通常用作同義詞。神的榮耀是上帝臨在的彰顯,需要以人來表達,需要人成為彰顯的器皿。Kavod的意思是尊貴或榮耀,是神可觸摸的臨在,由敬畏神、宣揚上帝的人表達出來。上帝的「臨在」Shechina沒有離開過聖殿山。但當猶太人被驅逐出聖殿山時,神的榮耀Kavod也同時離開。

因此,宣揚祂的榮耀,成為彰顯祂榮耀的器皿,是我們的責任。基本上這就是成為神的語言。

猶太民族回歸以色列地之所以這樣關鍵,就是這個原因了。猶太人回歸,就是上帝的榮耀回歸祂的地。

猶太人的行走,主要不靠目的地來定義,主要靠怎樣走來定義。每一步,都又一次在受造世界彰顯上帝的臨在。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三)


人生旅程中,大部份人的焦點只是目的地,但信心的建立依靠過程。如果我們知道除了人類對時間理解這個架構以外,還有神的時間架構存在,就有能力走這悠長的旅程。在人類眼中兩條看起來平行的線,從那位無限者的角度看來,最後將會匯聚在一起。


第三章
旅程與目的地

作者說:如果要走這信的旅程,必須明白旅程裡每一步、每一段都重要。你必定要明白走的過程和目的地有什麼關係。

如果焦點是目的地而不是旅程,是標杆而不是達到標杆的過程,我們就無可避免會只注意福氣而不注意上帝,一切福氣的源頭。這樣我們就完全弄錯了。

根據猶太拉比所說,創1:11(新漢)中神說「果樹結出有種子的果實」,但12節說大地是「樹結出果實」。他們的智者解釋:這項創造的原本理想是,樹本身(樹皮和樹幹)就有果子的味道,是果樹結出果子。但是大地生出來的,卻只是結果子的樹,表示理想和造了出來的現實看來有不同。然而,神「看這很好」。拉比解釋:我們普遍都嚮往達到標杆,但忽略了達到標杆的過程。人往往注目於樹的果子,而忽略了結果子的這棵樹本身的甜美。我們把重點放在目的地,導致不能夠欣賞自己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

作者提及過他父親上戰場時的一個經歷,在戰役期間,他們的隊伍士兵已經不多,彈藥也不多,在這緊張一刻,他父親卻拿出巧克力請大家吃,然後笑說,他們已經盡了力作戰,生死是由那位至高的主宰掌管的。作者說我們要學的,就是這種扎根於悠長旅途過程的信心。

時間有兩個架構,互相平衡。第一個架構是人類對時間的理解:根據這個架構,時間的開端是第一個人開始生死過程的時候。第二個架構是上帝時間的架構。在這個架構裡,時間的推進和過程不是人所能明白的,但是,我們如果知道有這樣的時間架構存在,就可以有能力走這悠長的旅程。

在很長的時間裡,猶太人和基督徒這兩個群體走著非常迥異的路,以致已經看不見對方。然而,我們都走向那位無限者,而所有的路在越走越近那無限點的時候,都終必匯合。兩條看起來平行的線,從那位無限者的角度看來,將會匯聚在一起。

因此,我們都必須學習聽。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二)


猶太人和基督徒對「彌賽亞」、「救恩」、「救贖」、「罪」、「悔改」、「順服」、「信」等詞彙有著不同的理解。就算「信」也是基督徒經常發生爭議的題目。無論如何,希望我們不是按人的意思去解釋,而是按著神的話語去明白。



第二章
過去的障礙

太7:16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猶太民族在過去二千年來所經歷是苦澀的,正因為這樣,大部份猶太人即使明白對話的重要,卻沒有興趣與基督徒對話,或者應該說是不信任對方來對話的用意和動機。

這局面逐漸改變,但語言卻是猶太人和基督徒最大的障礙之一。雖然用上相同的詞語,但雙方往往用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彌賽亞」、「救恩」、「救贖」、「罪」、「悔改」、「順服」、「信」等詞彙,都是兩個信仰群體重視的,然而在兩個群體裡卻各有不同的涵意。

一、關係:基督徒認為與上帝有關係即是人與神接上,表達兩者之間的愛,而猶太人一般不會用關係這個字,因為這意味著人與神平等。但如果基督徒問猶太人「你愛不愛上帝」,猶太人的回答會是:「我盡心、盡性命、盡力愛祂。」

二、天堂:基督徒會努力得到永恆、救恩,進入天堂。但對猶太人來說,救恩和永恆是他們和上帝連結的結果,而不是目的。猶太人順服和服事上帝,是因為祂是上帝,因為他們盡心、盡性命、盡力愛祂,而不是因為這樣做能讓他們進天堂。天堂、救恩和永恆是和神同行的效果,而不是目的。

三、信:猶太人認為,信不僅是「相信」。通常翻譯為信的希伯來文詞語是emunah,較好的理解是「忠信」或「忠誠」(faithfulness)。對上帝的相信轉化為向前的邁進和行動和對上帝心意和話語的忠誠。亞伯拉罕的信在於他自願走向自己不知道的未來,按照上帝的指示往前走,去努力做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為這是猶太人信仰的精義。猶太人不是「相信」誡命,而是忠誠地對待誡命。相信上帝,並且把這份相信轉化為忠誠、向前邁進、行動。相信而不順服,相信而沒有忠誠地實行出這份相信,並不是真正的相信。忠誠地向著未知的景況邁進,成了猶太人屬靈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正如路得向拿俄米堅定地說:「你往哪裡走,我也往那裡走;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得1:16)這樣她就加入了猶太民族。忠誠地往前走,這才是信,才是終極任務。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一)


近期看了一本書,作者用猶太人的角度描述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的差異。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謙卑是所有屬靈事情的關鍵」。宗教上出現不同紛爭,往往是由人的自大而起。我們的屬靈生命能否成長,能否向前,能否被神使用,也取決於這一重要關鍵。感謝天父提醒我們時刻學習耶穌基督的那一份謙卑!




第一章
亞伯拉罕的帳棚

作者在耶路撒冷舊城開了一間書店,希望藉此店讓人互相走近。他認為我們都有責任尊上帝的名為聖,所以他希望能在店內讓弟兄姊妹聚在一起討論,亦希望每次的相聚都是帶著意義,跟上帝給猶太民族的計劃和異象相會。

猶太信仰教導,人生存的任務,是要成為彰顯上帝的器皿,達成上帝給世界的任務。有兩個方法可成就這些任務。一是以挪亞和他的方舟為代表,二是以亞伯拉罕的帳棚為代表。

以倫拉比認為,每個世代的人需要不同方式來救活生命,也需要不同方式來傳揚關於聖潔的信息。當世界上的邪惡差不多要淹沒整個世界的時候,人需要一個避難所,就是方舟;但其他時候則需要亞伯拉罕的帳棚。

猶太智者說,亞伯拉罕的帳棚四面都打開,為要確保所有迷途者、異鄉客和尋求的人走過時,不會覺得不受歡迎,不可內進。

過去,猶太人和基督徒彼此不和,但現在愈來愈多基督徒有了對猶太根源的醒覺。就如羅馬書11章野橄欖枝子接上一棵橄欖樹的根上這個比喻,大家開始明白,假如樹根日漸凋零,就不可能有吐蕊開花的枝子。因此,如果要明白是什麼維持枝子的生命,就必須掌握是什麼維持樹根的生命。是故,作者認為認識根源是十分重要。

有很多基督徒覺得猶太人猶如被「摩西的帕子」蒙蔽了,以致看不到基督徒看來是一目了然的事,雖然作者不同意,但他認為「謙卑是所有屬靈事情的關鍵」。把屬靈的事交托給神,這是謙卑地在上帝面前走人生路的關鍵。


作者說,先知以賽亞也談論過一塊帕子,不過是一塊蒙蔽世上列國的帕子(賽25:6-7)。在上帝所定的時間,這「蒙蔽列國的蒙臉帕」將會掀開。他認為,猶太人和基督徒雙方需要同樣相信,必定有上帝介入和幫助,才有這「看見」。